“从0到1”,人形机器人投资开始“脱虚向实”

Source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赵云帆 上海报道

从春晚节目演员,到模仿世界级球星庆祝动作,与DeepSeek齐名的“杭州六小龙”之一——宇树科技,再次将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预期燃到白热。

2月6日,机器人概念股持续走高。Wind数据显示,截至当日收盘,A股Wind人形机器人指数上涨5.65%。相关板块概念中,超12家公司日内涨幅超过10%,长盛轴承汉宇集团晶品特装等涨幅居前,与宇树科技相关的产业链公司尤其得到追捧。

除宇树科技接连破圈之外,1月以来,国内外各大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纷纷透露量产信息,坐实2025年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的推断。

就连与机器人量产消息关联的比亚迪汇川技术等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大厂”,也在2月6日罕见出现“大象起舞”。

资本市场盛况之下,部分机构发出人形机器人投资出现“根本性的变化”的感叹。一些观点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投资已经“脱虚向实”,产业阶段与新能源汽车十年前发迹之初极为相似。

人形机器人出现了“C端”

“对的,这个不是我们释放的”,宇树科技相关人士2月5日在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宇树G1机器人模仿世界级球星庆祝动作视频时回应称。

近日,卡耐基梅隆大学与英伟达的研究团队联合发布了ASAP框架(Aligning Simulation and Real Physics,模拟与真实物理对齐),并将其应用于宇树科技G1人形机器人,令其模仿了包括C罗、詹姆斯、科比等球星的标志动作。视频从动作细节观察,G1的动态甚至颇具球星“本尊”神韵。

对于上述视频,宇树方面也解释称,该视频也并非公司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合作项目,而是对方自发采用G1研发的。

记者也注意到,虽然宇树科技此前曾与卡内基梅隆大学相关团队有过多次学术交流,但双方并未建立明确的研发合作关联。

无独有偶,春节假期期间,国外直播平台Twitch顶级主播Kai Cenat在直播中演示宇树G1人形机器人开箱视频,并在互联网上实现“裂变式”传播。

推拉、脚踹、“虐待”G1的视频在海外互联网疯传,多平台累计播放量突破数亿次——宇树科技“黑红”的同时,其产品的能力却在全球得到很好的展示。

机器人与AI巨头们的动向,也让外界感知到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有利可图”。

近日,海外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Figure创始人Brett Adcock宣布终止与OpenAI合作。Figure称其在全自主研发的、完全端到端机器人AI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公司将在一个月内向外界展示“人形机器人上从未见过的东西”。

事件的另一端,OpenAI其实是率先发难的一方。此前有知情人士对媒体称,OpenAI正考虑打造自己的人形机器人。2025年1月,OpenAI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格雷格·布罗克曼(Greg Brockman)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一条OpenAI招聘硬件工程师的消息,当时OpenAI硬件主管Caitlin Kalinowski在社交媒体上称,OpenAI正重新组建机器人部门,要招聘电气工程传感工程师、机器人机械设计工程师等。

不论是OpenAI重新组建机器人团队,还是Figure放弃与OpenAI的合作,都意味着不论是机器人本体端,还是具身智能端,都从行业龙头单打独斗状态,开始向产业链整体推动转变。

2024年,当大量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初创企业对外发布产品运动演示视频时,人形机器人量产还是一桩“笑谈”。而在2025年年初,当C端用户、与主机厂无关的产学研机构等,自发地购买、控制、调试人形机器人时,并放出自己独立拍摄的视频,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似乎已经来到了“从0到1”的关键节点。

规模化量产促动板块扩容

除了宇树科技外,国内外众多机器人头部企业,也纷纷在2025年年初陆续披露了人形机器人量产的进展。

1月初,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生产 “数千台” Optimus人形机器人,并在工厂进行初步测试。如果进展顺利,公司计划在2026年将产能提升,目标是生产5万台至10万台人形机器人。

而回到国内,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智元机器人证实,公司已经下线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超千台,其中超过七百台为双足机器人。

被称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优必选,在经历解禁和解除一致行动人风波后也屡屡对外澄清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展,并相继透露了公司Walker-S系列人形机器人在比亚迪工厂试训,以及与富士康合作探索智能制造场景的实际应用等信息。

“初创企业机制较为灵活,创始团队在某一领域(运动控制为主)背景深厚,2024年头部企业均发布最新机型,具备双足机器人的开发能力,并与车企等制造企业试点近半年,小批量测试阶段有望结束,2025年开启量产销售,多家企业预计2025年全年销售超千台。”东吴证券分析师曾朵红在研报中指出。

曾朵红还认为,从产业发展阶段的视角来看,目前人形机器人处在相当于新能源汽车2014年时的发展阶段。

资本市场方面,受越来越多的量产信息影响,人形机器人相关题材指数也不断突破新高。2025年首个交易日以来,Wind人形机器人指数整体涨幅已经达到20%以上。

“以前机器人板块认为产业链还处于极早期,距离落地还有较长时间,同时板块股票数量、行业催化都比较有限,所以机器人板块的行情往往持续性不强。但我们看到,机器人板块从2024年四季度开始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永赢先进制造基金经理张璐指出。

她还指出,机器人板块近期已逐渐从主题转变为具有长期向上趋势的成长板块。

“不论是机构还是游资,整体活跃度均较高,此外板块内标的的扩散程度、资金容纳度均有提升。综合来看,机器人板块预期可能会成为中长期反复活跃、中枢不断提升的板块,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张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