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国资全面“抢救”万科

Source

国资高管全面接管万科,管理层前所未有大换血。

2月5日晚间,万科重磅发文,宣布管理团队人员职责分工的决定。

本次调整的10人中,6人来自深铁系企业(如深铁置业、深铁集团、深圳铁路投资建设集团),包括战略投资、法务、成本等核心岗位。

至此,万科新的管理图谱,逐渐清晰化。

尤其是被万科视作最核心部门的战略投资运营管理部,同时任命总经理(赵正阳)和两名副总经理(鄢伯通、段军),这或许预示着万科将加大资产重组力度。

这批国资管理者的到来,表明万科正在从内而外进行“国资化”重构。这种治理结构的调整,也标志着万科从“职业经理人主导”向“国资主导”的转型。   

国资深度全面参与抢救,万科正在经历一场生死攸关的巨变:向国资化模式转型,成为万科当下最好的选择。

这一举动被外界形象地称为“救火行动”。而万科创始人王石,对此次变动积极评价,认为这是“国家队出手相助”。

万科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市场的神经:为什么国资要出手救万科?这场“救援”是如何进行的?它又对整个行业意味着什么?

我们先说说,国资为什么要救万科?

大家知道,万科成立于1984年,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标杆企业,跟恒大顶风蛮干疯狂扩张不同,万科素来政治觉悟敏锐,有地产界好孩子的称号 。

凭借灵活的市场机制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它不仅是国内最早一批上市的房地产公司,还是行业内的“优等生”,以稳健的经营和高质量的产品著称。

可以说,万科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风向标”,它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市场的信心

然而,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环境发生巨变,房企普遍面临销售下滑、融资困难等问题。

万科虽然一直以稳健著称,但也未能摆脱行业寒冬的影响独善其身

2024年,万科预计净利润亏损约450亿元,而上一年同期还是盈利121.63亿元。

这种巨额亏损超出了各方预期,说明万科的经营出现了严重问题,需要外部力量介入进行调整和改善。

巨大的业绩滑坡,也让万科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除了业绩巨亏,万科还面临严重的流动性危机。2024年其销售额同比下滑23%,截至三季度,短期有息负债达1166亿元,而货币资金仅797.5亿元,债务覆盖率不足70%。

这种流动性危机,可能导致万科无法按时偿还债务,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债务违约、信用评级下降等,严重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尽管其负债率在行业内处于较低水平,但在市场信心不足的情况下,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恐慌。

国家过去对房地产态度是,救项目但不救具体企业。而如今相对健康稳健的万科,也遭遇流动性危机,这就不仅仅是企业问题了,而是整个行业的大问题了。

深圳地铁集团作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果断出手救援,既是出于对万科这家重要企业的保护,也是为了稳定整个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预期。

要知道,房地产行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牵动着上下游数十个行业,从建筑材料到家电家具,从金融贷款到装修服务,都与房地产息息相关。

救万科不仅仅是救一家企业,更是为了维护整个行业的稳定。

既然如此,那又该怎么样救万科?

其实,国资接管万科并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一场系统性的“救援行动”。这场行动的核心是通过资源整合和管理优化,帮助万科恢复活力。

具体来说,国资的“救援工具箱”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入资金,缓解流动性压力

国资可以通过直接注资或提供低成本融资的方式,帮助万科缓解短期内的流动性压力。

2,派驻管理层,提升信用背书

这些管理层人员往往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资源整合能力,国资的介入还可以增强万科的信用背书,提升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

3,整合资源,实现协同效应

国资通常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土地、资金、政策支持等。通过资源整合,降低开发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此外,国资还可以推动万科与其他国企合作,实现协同效应。

归根结底,国资接管万科,意义重大。

它不是单纯在救一个企业,而是为整个房地产行业树立了一个“样板”。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避免恐慌情绪蔓延。

这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政府不会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坐视不管。对于其他房企来说,这也是一种间接的支持

因为万科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整个房地产行业面临的问题的一个缩影,万科的命运转折正映照着整个行业的变化。与其说这是一场企业层面的救援的“救火行动”,倒不如说,这更像是一次“行业重塑”

如果万科度过眼前的危机,这也为整个房地产行业树立了一个标杆。而这背后,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转型。